精亦诚刘欣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(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“卓越运营实战”公号,订阅公号,一起实现卓越运营。)
最近一个多星期,我都出差在外,不是在走访客户,就是在做培训。
从接触的各行业客户来看,很多公司开年以来,基本都忙于业务开拓,而且大多数企业都觉得:市场比年初想象中更不乐观。
不过,这其中有一些企业,非常令人遗憾。
他们所在的行业,出现了难得的高速增长,甚至有些市场出现井喷现象。
在同行增长100%,甚至200%、300%的时候,他们却只有40-50%的增长。
虽说在当前大坏境下,有40-50%的增长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,但和同行相比,却被拉开了更大的差距。
可以说是: 别人吃肉,我们喝汤。
这样的风口,不仅越来越少,而且窗口期,越来越短。
如果错过,那基本就是错过了跨越规模瓶颈的黄金阶段,再想迎头赶上,恐怕是难上加难。
出现这种痛心的情况,不是外部业务不给力,往往是因为内部管理严重拖了后腿。
也就是说, 业务跑不快,管理在作怪。
阻碍业务的管理,至少有“四怪”。
我们往下看。
01.
业务跑不快,管理有“四怪”
业务跑不快,管理有“四怪”: 人才少、组织乱、制度空、流程慢。
我们逐个来说。
● 人才少
新建基地,没人;新开业务,没人;新立项目,没人;海外建厂,没人;新老交接,没人……
甚至,有几个部门的头,经常不作为,有答应无回应,老板早就不满意了,想换人,也没人可换。
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,人才也是一样, 到了要用的时候才发现,没有合适的人。
这种情况对很多企业来说,不是一天两天才出现,但却可以一直存在下去,直到外部市场爆发,眼看因此痛失良机,才悔恨自己:平时嘴上总说要多培养人,真的就只是嘴上说说而已。
人才培养,既无定位,也无准备。
● 组织乱
很多企业所做的产品,基本都不是在造火箭那样的产品,要说多复杂,应该都远没有复杂到要上天的程度。
但是,一看内部的 组织设置,却是叠床架屋,非常复杂。
我见过一个不到百亿的企业:总裁下面,设了五六个副总裁,副总裁各自分管1-2个中心,总共有十几个一级中心,每个中心又有中心总经理,中心里面还有4-5个部门,每个部门是总监负责,有的部门除了总监,还同时有副总监,部门里面还会细分为6-7个模块,然后各模块由经理负责,经理下面还有主管,主管下面才到职员。
除了组织层级众多的直线汇报线,还有各种交叉的虚线汇报线。
我这么描述一下,估计有人已经觉得够复杂了,别说还要搞清里面的关系,还要跨部门开展各种工作了。
简单的产品,复杂的组织,业务怎么可能跑得快呢?
复杂的组织,说穿了,就是一个字: 乱。
有人会和我解释说,我们现在的组织,是有历史遗留原因的,不是一上来就这么复杂的,然后给我讲了组织发展的种种过程。
我只想说, 有历史原因,不是乱下去的理由。
存在,就一定合理吗?
那么,这种复杂的存在,比别人更快走向灭亡,应该也是合理的吧。
● 制度空
没有制度的企业,我还真没怎么见过。
相反,我在客户企业里面,看到过各式各样的制度,有些不仅完整规范,还规定得非常细致。
但我依然把“制度空”,作为管理四怪之一。
因为,这个“空”,不是指制度的内容空洞,尽说套话空话, 而是仅有文字层面,没有行动层面。
你说他不重视制度建设吧,公司要什么制度,有什么制度。
你说他重视制度建设吧,公司对违反制度的情况,却听之任之。
“有立法、无执法” ,这是企业制度管理最大的问题。
带来的结果就是,哪怕同样的一件事,不同部门、不同的人就可以有不同的操作。
这时候“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”,更多会演变为“各自为政、各搞一套”。
至于,业务能不能跑得快,恐怕就只有业务部门自己,干着急了。
● 流程慢
有一次,我们在帮一家企业做流程优化的时候,看到他们的报销流程,平均用时是480小时。
我忍不住和他们说:“这样的报销太慢了,一天24小时,你们就要20天才能给业务员完成报销,业务员能不抱怨吗?”
他们负责统计数据的人,对我说:“刘老师,你算错了,我们是按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来算的,不是按一天24小时。”
我心算了一下,不敢相信地问他:“你是说,我换算成天数的话,不是用480除以24,而要除以8,也就是60天,是吗?”
他点点头说,“是的”。
我当场怔住了,只能说我起初的算法,还是太乐观了,我以为20天就够慢了,他们实际的情况,要两个月。
这还是最常见的报销流程,更别说复杂一些的交货流程、招标流程、采购流程等等。
内部低效的流程,不仅仅是拖后腿,更是逐渐变成了沉重的腿本身。
这四怪,很多企业几乎天天碰到,以至于往往见怪不怪。
但是,如果真的到了“见怪不怪”的地步,也是隐患最大、最危险的时候。
因为, 见怪不怪,不会其怪自败,而是必定,反受其害。
怎么除四怪?
四招除四怪。
02.
四招除四怪,持续破障碍
对应管理四怪,分别各有一招来解决,这样正好就是“四招除四怪”。
如果你是这么想的,那么,恭喜你,答错了。
逐个击破,当然是最容易想到的做法,或许也会有用,但却不是更好的做法,因为毕竟这是在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
所以,在直接想解决办法之前,我们尝试深入思考一层: 除掉管理四怪,最大的障碍,在哪?
在于我们不知道重视人才吗?
在于我们不知道组织管理吗?
在于我们不知道提高效率吗?
在于我们不知道制度执行吗?
都不是。
那,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?
对于企业来说,就是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,管理四怪依然长期存在?
以我们的顾问角色观察来看, 就是企业原有的惯性在作祟。
从思维惯性到组织惯性,到团队惯性,再到做法惯性,企业处处都体现出惯性运作的情况。
这也是难怪,毕竟,一辆能靠自动挡就开起来的车,谁还会非要不停换手动挡去开呢?
也许起步慢点,也许加速慢点,也许转弯慢点,慢点就慢点,感觉并没有那么明显,能往前开就行。
再问一次,谁会不停换挡去开呢?
还真有,那就是赛车手。
为什么赛车手要不停换挡?
为了保持最佳驱动力。
为什么非要保持最佳驱动力?
因为他们在比赛中。
创业企业能不停“换挡”,因为企业上下都能感受到市场“比赛”的压力。
而那些度过初创期的企业,有了一定规模和地位,对市场“比赛”的压力当然还会有,但是感知力会下降,特别是企业里中后台的管理,下降得最快。
我们绝大多数人开车,更多依赖自动挡,因为我们不在比赛中,就像很多企业的管理,也更多是依赖“自动挡”惯性运作,因为他们也不在“比赛”中。
业务在用手动挡,管理在用自动挡 ,这就是为什么业务跑不快、管理在作怪的原因。
想通了这一层,我们就找到了祛除管理四怪的思路: 打破惯性,让管理也处于“比赛”中。
怎么让管理也处于“比赛”中?
四招: 思维松土、组织善舞、干部改组、方法大补。
● 思维松土
最大的惯性,是思维惯性。
思维惯性不会被瞬间打破,就好像顿悟不会经常发生一样。
这就需要我们在企业里面,经常给惯性思维松松土,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思维的转变。
思维松土的方式,就是 想方设法走出去,多看、多听、多想。
例如,我们原来定期组织产品开发人员,到市场上去做用户回访,以避免自我感觉良好。
定期组织管理人员,去客服中心回复用户投诉,以感受外部压力。
定期组织高管团队,跨行业去标杆企业或国际公司交流,以感受自身差距。
……
每一次的组织之后,都不能走马观花,而是回来之后,写感想体会,开会谈改变计划。
这是在走出去多看和多听之后,逼着大家多想。
● 组织善舞
光说没用,组织要动。
组织不仅要动,还要长袖善舞,经常动一动。
例如,以半年为周期,或多或少都要动动组织。
因为,所有组织如果按照惯性发展,都会自然而然变多、变重、变慢,这是熵增定律决定的。
只有主动去调整、去变革,才能让组织保持活力。
● 干部改组
组织改组之后,就要做干部改组。
如果只动组织不动干部,那只是新瓶装旧酒、换汤不换药。
提拔一些新干部上来,多数时候会看到,新人有动力,老人有压力。 干部队伍,就会呈现一种“比赛”的氛围,让彼此都不能懈怠。
干部改组,不一定非要大换血,哪怕是做干部的轮岗,也是有益无害。
我们有些客户老板,总担心干部轮岗后不能胜任,我说除了专业性很强的个别岗位,比如说技术岗和财务岗不能随便让没做过的人来做以外,其他岗位都可以进行轮岗,我自己就曾从管理岗位,轮岗去做海外销售。
● 方法大补
之所以说是“方法大补”,是因为原来惯性的管理方法,只靠小修小补,不能解决新问题。
就好像司机想变成赛车手,必然要改变很多旧有的操作方法,这时候要学的功课,肯定是大补,甚至是恶补。
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,老方法干不出新结果。
面对管理瓶颈,必须要解锁新技能。
向国际巨头学,向行业标杆学,向优秀企业学,向咨询公司学……总之,是向掌握更多方法的老师们学。
我经常和客户开玩笑说,“你们要有本事,就把我们榨干”。
最后的话
业务跑不快,管理在作怪。
管理有四怪: 人才少、组织乱、制度空、流程慢。
要想除四怪,就要打破惯性,让管理也处于“比赛”。
送给你四招: 思维松土、组织善舞、干部改组、方法大补。
你的企业,也有管理在作怪吗?
又是如何解决管理拖业务后腿的问题?
欢迎在后台留言,和我们交流。
— END —
作者简介:
刘欣,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,精亦诚咨询创始人,原美的资深高管,现为多家知名企业的管理顾问。
1999年毕业后加入美的,在美的工作17年,历任集团总裁办副主任、事业部管委会成员、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、海外营销总监、国际战略项目总监,主导和推动战略转型、运营管理、组织变革、人力资源管理、海外营销、流程诊断、产销计划管理、精益改善等多项工作内容,曾为美的、OPPO、SHEIN、波司登、金发科技、纳思达、喜临门、大自然、骆驼、帅康等多家企业进行咨询和授课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纵横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2 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 @qq.com